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近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农业农村委牵头联合市农科院、市畜科院、市渝东南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三峡农科院、重庆中一种业公司等近20家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围绕不同作物和畜禽种类,成立了10个“科企联合体”。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打好种业“翻身仗”。
重庆为何要成立“科企联合体”?它对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将发挥怎样的作用?重庆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3个发展瓶颈急需科企联合攻关
目前,全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全市自育农作物新品种占比超过4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50%,这为我市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业基础。
但重庆种业还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受育种材料和育种技术的限制,农作物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重大突破性品种较少;二是市内种业企业实力弱小,集中度不高,基本没有全国领先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三是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建设滞后,42家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多数设施陈旧老化,缺乏稳定的种质资源库(圃、场、区)运转维护投入机制,种质资源保护存在水平落后、保护能力不足、科技转换运用慢等问题。
举例来说,全国有98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重庆仅有六九公司和金山谷公司2家;因气候条件原因,玉米和蔬菜规模性的制种基地均不在我市,部分领域制种无任何优势;猪、牛、羊、禽等主要畜禽种源对外依存度过高等。
“我们急需围绕不同的种质资源,把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力量联合起来,成立‘科企联合体’,合力攻关,才能弥补这些不足。”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分类建立10个“科企联合体”
目前,我市现有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畜科院、重庆三峡农科院、重庆市渝东南农科院等主要的涉农科研院所,另外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众多院校也在开展种业科研,全市涉及种业科研育种的单位多达10余家,但力量很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同时,我市多数种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科研力量,亟需得到科研单位的技术“援助”。
新成立的10个“科企联合体”,既解决了科研力量分散的问题,也解决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10个“科企联合体”,涵盖了水稻、玉米、生猪、薯类、油料、豆类、蔬菜、果树、家禽、草食牲畜10个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其中农作物类的科企联合体有7个,畜禽类的有3个,每个“科企联合体”都有1家科研院所或种业企业牵头,联合2-5家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组成,围绕一个种质资源课题进行联合科技攻关。
生猪“科企联合体”由市畜科院、市种猪场、重庆琪泰佳牧畜禽养殖公司组成,它们将联合发起《荣昌猪种质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的科技攻关。
水稻“科企联合体”由市农科院牵头,联合市渝东南农科院、重庆三峡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中一种业公司、重庆大爱种业公司成立,它们将围绕《水稻资源收集利用与绿色高效品种培育》项目进行联合攻关。
5个方面提升我市种业核心竞争力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科企联合体”将重点围绕5个方面攻关,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结合我市农业种质资源分布情况,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二是推动种子企业与科研机构在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紧密合作,构建联合育种攻关体系;三是加快良种推广,构建品种试验测试体系;四是以种业创新中心、种业产业园和创新平台为主体,高标准打造种业创新基地;五是健全以种业技术创新机制为重点的现代种业政策支撑体系。
重庆琪金食品集团公司是生猪种质资源“科企联合体”的成员单位之一,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将致力于荣昌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启动扩繁场、育肥场建设,今年预计能扩繁1.5万头纯种荣昌猪。
作为草食牲畜种质资源“科企联合体”牵头单位的西南大学,该校教授张家骅团队将围绕大足黑山羊如何在商品化的同时又能做到保种这一新课题,它将联合市畜科院和龙头企业腾达公司开展技术攻关。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还将制定《重庆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用5-15年时间,深度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科技创新,全力推进全市种业科技迈上新台阶,努力将我市打造为具有全国区域影响力的种业创新高地,不断夯实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