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碚新城区的王家平喜欢读书。以前,他要到区图书馆里去借书,很不方便。
“现在,读书方便极了,家门口就有有一个新建的城市书房。如果不想出门,在线上也能浏览到区图书馆里的藏书。现在文化生活就在我们老百姓身边。”王家平说。
“十三五”时期,北碚围绕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全面加强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真正让文化融入了百姓生活。
文化设施“种”到百姓家门
2020年,北碚新建城市书房2个、微型图书馆3个、数字报刊阅读点1个,新增图书馆社会分馆4个、馆外流通点22个。同时,区图书馆还进行了二维码技术数字化改造,上线微信服务小程序,读者借阅服务由传统人工向智能自助转变。北碚图书馆成为全市公共图书馆唯一使用二维码技术的公共图书馆。
△北碚区24小时城市书房
除图书馆下沉到基层外,文化馆也下沉到了基层。到目前为止,北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制建设,已建成文化馆社会分馆16个。
当然,让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生活的是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的建设。目前,北碚通过24小时城市书房,微型图书馆、街镇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和村文化室、图书室等的建设,已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种”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在文化设施建设中,北碚还启动了一项大工程——“百馆之城”建设。
近两年来,北碚系统梳理了区内文博场馆资源后,启动了国民政府军政部军需学校历史陈列馆暨兼善中学校史陈列馆建设,完成卢作孚优秀企业家精神陈列馆(数帆楼)、磨滩农耕文明博物馆,对外开放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展(一期)等,博物馆数量已达32个。
在“百馆之城”建设中,为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北碚还开辟了3D数字化博物馆,推出卢作孚纪念馆等七大网络展厅,探索线上文博多元化。并计划与重庆电信合作开发“红楼看北碚”XR系统及AR技术复原老街文旅科技项目,增加数字体验感,打开文博场馆的活力。
家门口越来越多、种类日趋完善的文化设施,让北碚老百姓拥有了更多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大餐浸润百姓生活
“除公共文化设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外,我们通过组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丰富精彩。”北碚区文旅委负责人说。
△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队活动走进蔡家智慧新城
重庆两江艺术团是北碚本土的文艺团队,这支团队常年都活跃在北碚的城乡各地。“将艺术普及到群众中,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北碚区文旅委负责人介绍,每年的元旦、春节、端午、中秋、国庆期间,北碚都要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组织文艺团队下基层演出。
让群众当主角,参与到业余文化活动中来,是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为此,北碚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文艺展演,“欢跃四季·舞动巴渝”广场舞展演,迎中秋、庆国庆文艺展演等活动,为业余文艺爱好者提供舞台。
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最大限度满足百姓经常性、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通过创新开展“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对结合数字文化馆远程教学平台,对全区17个街镇的基层文化指导员暨分馆从业人员开展集中艺术普及培训,面向青少年儿童、成人、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开设舞蹈、声乐、古筝、二胡、摄影、书法等门类的艺术培训、持续培育“碚城同读一本书”、“全民读书月”、“行走中的美术馆”等品牌活动。通过“文化村村行”、“领读者”、“碚贝”党员志愿讲解等,把文化送到了农村,送到了最基层。
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北碚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百姓融入其中、乐享生活。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