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唱片产业开始兴起,并在2000年前后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高峰。随后,受到数字音乐等新兴音乐产业的挑战,唱片产业逐渐走下坡路。音乐载体的快速更迭,使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音像店,在持续的亏损中,像多米诺骨牌一家接着一家倒闭关门。要想继续通过经营实体唱片店来谋生,几乎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
但在朝阳街道北京路,却有一家坚守了24年的音像店。店主一直坚持经营正版音乐唱片,坚守的背后是对音乐的热爱。
对音乐难以割舍的情感
“进来选下嘛,流行音乐、传统民乐、英伦摇滚我们这里都有,你看你喜欢听什么类型的。”看见记者前来,正在整理唱片的店主连忙停下手中的工作,熟练地抽出一张CD推荐起来。“这是英国皇后乐队的专辑,之前还有人专门来店里订这张,我放给你试听下嘛。”
热情的店主名叫夏永明,已经做了24年的唱片生意,经历过唱片行业的高峰,也在如今低谷时期选择继续坚守。“这家音像店是1996年开的,原来叫金音音像世界,是在胜利路那边,后来因为租金原因才搬到北京路。”夏永明告诉记者。
出发点简单,靠的是热爱,音乐一直是夏永明生活里不可或缺之物。“我还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听音乐,就是听路边广播里播放邓丽君的歌,但那时只能播什么听什么。长大工作后赚了点儿钱,便开始自己买音乐来听。但后来觉得还是听不够,就自己开音像店,想怎么听就怎么听。”夏永明说,音乐和音像店都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每天上午九点到晚上八点,不管生意怎么样,夏永明的店铺都会准时开门并放起音乐。
“现在线上的音乐有些修声过度了,做得一点瑕疵都没有,听起来始终感觉差了点儿什么。”当谈到今天互联网时代的线上音乐时,夏永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现代人听歌,很多人也不在意音乐的音质,更多是一种消遣。”
对夏永明这样的资深音乐爱好者来说,唱片中所保留的瑕疵,才是音乐最具自然状态的美。过度修声和包装,反而让音乐成为容器里被精心保护的标本,失去了生命力。夏永明坚持继续经营这家音像店,也是希望能通过这家音像店留住原声CD的特殊质感,留住人们的收听习惯。
互联网时代下所面临的困境
夏永明对音乐的态度也是复杂的。一方面,作为一家音像店的店主,他认为各类音乐没有高低之分,每位顾客都有选择不同类型音乐的权利。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资深音乐爱好者,又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流行文化十分忧虑。
“现在大家都喜欢听网络流行歌,这种流行歌寿命不太长。”夏永明说。因此,对店中音乐唱片的选择,成为夏永明的一大难题。他既希望音乐能够受到顾客的欢迎、卖得出去,将店铺继续经营下去,同时也希望能保证音乐品质,尽可能多的保留经典音乐作品。“所以我还是尽量确保店里的音乐多样化,不能完全顺应顾客、时代的喜好来进货,至少都要保留自己的一些坚持和选择。”夏永明说,莫扎特、肖邦、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些音乐家的经典作品,永远都会摆在货架上的醒目位置。
此外,各类音乐app、网络免费下载的流行,使实体CD的销售本就备受冲击。当当、京东、淘宝等网络平台音像销售的全面普及,音像店生存空间更是日益缩减。在唱片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甚至连著名的音乐歌手都选择不发实体唱片或者只发电子专辑,加上逐年增长的租金,音像店的经营更是难上加难。
“2000年左右,学生和年轻人喜欢买偶像的音乐碟,还有好多音乐收藏爱好者。”回忆起当年音像店最火时候的盛况,夏永明很是感慨,“那时候,随便哪个音乐明星的专辑一出来,好多人都来排长队买。”
“现在来店里的客人也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愿意在网上听、网上买,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有时候等一天都没有一个客人。”夏永明说,时代的变革,数字音乐的崛起,音像店的落寞是一目了然。
变迁中的妥协与创新
时代的发展无情地褪去了城市音像店的繁华光景,从曾经被大众追捧到如今逐渐没落,实体唱片已经被远远抛在了快速变迁的世界身后。
但对于目前实体音像行业是“夕阳产业”的处境,夏永明并不完全认同。他乐观地觉得这只是一种分流,那一部分对音乐品质不那么在意,只是当做娱乐消遣的顾客被分散去了线上音乐平台。而留下来的,则是那些真正对音乐有态度和坚持的人。
每天开门,夏永明依然会把店里整理得井然有序,古典音乐、英伦摇滚、爵士蓝调等唱片被整齐有序地分类摆放。为吸引现代年轻人的目光,他也妥协地往货架里摆上些名为《抖音+快手》《抖音热搜》等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歌曲唱片。
除了靠老熟人、回头客的传统方式来维系经营外,夏永明也顺应互联网潮流,通过开通淘宝网店,将部分音乐唱片通过邮寄的方式销往外地。同时,他还特意在店铺一角做起了“副业”,靠售卖一些文玩来维持音像店的经营。“不想放弃,能坚持做这一行就坚持做。”夏永明说,这是为了自己,也是为真正喜欢音乐的这些人。
谈到未来,夏永明也有自己的打算。“如果有机会,我想把店铺再改造一下,精装成那种网红文艺打卡店。”夏永明说,只有顺应潮流,不断提升店铺的品质,才能让音像店在时代变迁中继续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