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稻共生”是一种“一田多产,一水多收”的生态种养模式。日前,区农业农村委联合西南大学在柳荫镇明通村开展“鱼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试点,为当地种养殖户开辟生态经济新空间。
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目标,组织农技人员做好相关农业服务,依托境内优良的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在柳荫镇开展稻田综合种养应用模式试点,促进水稻生产实现绿色高产高效,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区农业农村委畜牧水产科副科长董勇告诉记者:“今年4月到8月,我区与西南大学深入开展校地合作,进行鱼稻共生养殖技术试点。该项目在30亩养殖水面种植了3亩水稻,改善水质,治理养殖尾水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在明通村种养殖户王学伦的鱼塘,记者看到,鱼塘水面上稻浪随风涌动,鱼塘边几名工人正在收割成熟的水稻。喜获丰收的王学伦开心地给记者算起了一笔账:“今年做鱼稻共生,稻谷亩产可达800斤,直接收入约4000多元。同时,鱼增产1000斤左右,大概能增加8000元左右的收入。此外,这种模式可减少鱼药、肥料的使用,这一项又能省下6000多元。”
“鱼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让王学伦从中受益,真正意义上实现一水双收、鱼米兼收,不仅缓解了鱼、粮争地的矛盾,又净化了养殖水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记者了解到,“鱼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借助环西南大学生态圈,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该模式既可以借助鱼消灭水稻虫害,防除杂草,对水稻起到良好的生态防病虫效果,进而达到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又可以让鱼的粪便为水稻提供天然养分,减少化肥使用量,真正做到生态环保。西南大学渔业资源与保护学实验室科研助理卢群介绍:“水稻生长过程中,以水体当中的营养作为养分,既能改变养殖水体环境,又能实现鱼稻双丰收。”
据悉,接下来,区农业农村委将继续与西南大学深度合作,对“鱼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增收成果、净水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将在区内其他涉农街镇继续开展试点,逐步推广。
记者 齐宏